0

論阿Q典型形像和體現的思想意義

on 1/19/2008 12:39:00 AM in


  我一生幫過不少女生做功課,寫報告。

  這是其中一篇,不過好多年前了......我想想,大概是7年前的東西了。

  慶幸我仍然覺得,寫的東西還是正確的。



  作為一個小說人物,阿Q在近代的中國文化界中,可說是頗有名的。他的性格特徵很多時候都被人們視為中國人劣根性的典型具體表現。從小說人物的創作上來看,魯迅先生可以用這樣短小的篇幅就可以將一個人物寫得如此生動和充滿血肉,那是很值得欣賞的。

  阿Q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很多人都直截了當的說:「他是一個小無賴,小混混。」大體上認為他是一個膽小怕事,欺善怕惡(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利用著名的精神勝利法使自己獲得心靈滿足的可憐蟲。(自此以後,人們都戲謔那些自我安慰的思考是「阿Q精神」) 對有權勢地位的人屈膝,對弱小的人欺淩。迷信,偏見,好面子,激動易怒,最後被不同的人所利用所支配,淒淒慘慘的死在刑場。

  對阿Q這個小說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剖析,很容易就會跟「中國傳統文化和生活在其下的人們的弊病」這種巨大無比的題材混為一談,筆者儘量將兩者分開,先就阿Q這個人物,也只有這個人物的一切,作一個概略的分析,然後再討論其人跟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的關係,從而帶出阿Q實際上是一個怎樣的人,怎樣的思想。

  阿Q在中國傳統社會上,似乎是一個天生注定的失敗者。他沒有親人朋友,他沒有固定職業,他沒有家財田產,他沒有唸過書,更遑論有甚麼功名了──而這點在中國傳統社會是最致命的──學術上的地位嚴格來說應該跟一個人的修養品德無關,頂多跟一個人的財富有關,但中國社會上,千百年都有非常尊重知識份子文人士大夫的傳統,這又就幾乎等如間接默認缺乏學問的人往往都不太值得尊重。結果,學術地位的獲取,固然有其物質上的利質(功名和繼之而來的利碌),更重要的是,它暗示了在團體(中國古代社會)中,個人所擁有的社會地位和被接受程度。

  某程度上,中國人對知識份子讀書人盲目的尊崇敬拜,對社會中個人行為和性格發展上,也有著類似的影響。中國文化非常輕視非讀書人的其他社會階層。不論他是保家衛國的軍人還是從事生產的手工業者,商人或者藝人等等,都從沒有得到過讀書人所擁有的地位。中國有一句古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也正好反映了這種情況。所以當時(甚至現代也一樣),只要一個中國家庭因緣際會變得富有(又或者是不再那麼貧窮),第一件事就是送子女去接受盡可能最好的教育。這種行為其實跟「尊重知識,相信學問」等官冕堂皇的理由毫無關係,純綷是因為他們理解到,在社會上獲得認同和尊重,單靠財富是不足夠的(雖然它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同時擁有深厚的學術背景,這個家庭才可以脫離「下品」的泥沼,成為社會上受他人尊重的對像。

  沒有學術地位沒有金錢沒有家勢的阿Q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也無可避免地陷入了非常不利的處境。但又因為他生於斯長於斯,他從小耳濡目染的都是相同單一的文化,結果又產生了另一個有趣情形──他固然相信自己是社會上最低下最無用之人,但又同時相信這個判定他為最低下最無用之人的社會是正確合理的──於是這有趣情況產生了一些矛盾行為,例如阿Q對其實自己的另一個翻版的王胡和小D帶著的竟是輕視嘲笑而不是感同身受的同病相憐;而另一方面,它也嚴重影響了他心理上對自我的認知,令他產生了極度的自卑感。(社會的價值觀是對的,社會認為我是無用低下之人,結果我確實是低下無用之人。)

  如果我們了解到阿Q是非常地自卑之後,他的很多行為就變得非常容易理解又一致了。他對很多事物沒由來的輕視,其實正正是自卑心態作崇的表現。

  故事裏面,阿Q近乎病態地輕視幾乎所有人。不論他是趙太爺,假洋鬼子,王胡,小D,小尼姑,甚至未莊所有人(然而未莊人真是不見世面的可笑的鄉下人呵,他們沒有見過城裏的煎魚!)。因為只有籍著刻意找出他人缺失缺憾,然後再多加輕視,阿Q才可以獲得精神上的平衡。(這王胡……阿Q卻……非常渺視他。阿Q的意思,以為……【王胡】有這一部絡腮鬍子……令人看不上眼)因為如果其他人跟他一樣差的話,他就不顯得那麼低下無用,因為大家都接近了。

  而且,批評和輕視這些行俓有著另一種暗地裏的意思,就是暗示著指責者有比被指責者在道德上,又或者其他方面上(端看情況而異),有著更高的價值。例如,當阿Q指責假洋鬼子為「裏通外國的人」,就隱隱於暗示自己不是「裏通外國的人」,是一個忠貞的子民。又或者當阿Q認為「一男一女在那裏講話,一定要有勾當了」,就間接表示「我一個道德和嚴守男女之防的君子」。結果,輕視和惡毒的批評就變成了阿Q其中一個加強自信和社會地位的法門。

  當說起阿Q的思考模式,就不能不提他那名聞遐邇的「精神勝利法」。

  雖然有不少人認為那是近代中國文化不願自強,只願意活在自己的幻夢裏,不肯面對現實的活生生例證。但單就阿Q的情況而論,他這種精神上的自我慰籍行為,是很理所當然的,會發生在任何一個不同國籍但處境接近的人身上。

  如前述,阿Q在他身處的團體中(狹義是未莊,廣義是中國社會),屬於最低下階層的一個。他所承受的生活和精神壓力是可想然知地巨大。不論誰好像都有權瞧他不起,嘲笑他,忽略他的存在。雖然相比起不時受到的暴力攻擊(閒人還不完,只撩他,於是終而至於打) (【假洋鬼子】拿著……哭喪棒……拍的一聲……打在【阿Q】頭上),這些精神上的傷害已經比較不明顯了。

  正常的伸訴方法,例如報官又或者求助於德高望重的地方士大夫,似乎都不可能為毫無社會地位的阿Q伸張正義。結果就只剩下私底下用暴力手段解決一途,但這樣阿Q卻冒上了非常大的風險,他可能失去生計,甚至會失去生命。這顯然也不是明智的做法。

  結果他選擇了另一個方法,就是利用思想上的自我催眠,令他可以更容易接受生命上的困難與失敗。這可算是他的無助處境下,以他低下的身份地位,唯一能夠做的事情。所以,他的思考模式實際上是很理性的,至少它為他帶來最少的困難,最大的便利。

  精神勝利法的使用不是因為阿Q是一個中國人,又或者中國文化教導他用這個,而是因為阿Q是一個受害者,而傳統社會將他周圍綁得死死的。他沒有出路,沒有未來,沒有正義,剩下的只有這種小小的自我心靈安慰,這可能是不長進的,但誰可以期望平凡的每一個人可以如偉人般咬緊牙關,發奮自強呢? 阿Q如果用精神勝利法是一個錯誤,將他迫入如此絕境的社會才是難辭其咎的真正兇手。

  所以,雖然精神勝利法的運用可能普遍存在於那些陷入太大壓力的近代中國人中間,但這並不等如跟中國人又或者中國文化有任何關係。這純綷是人類心理行為的產物,就算任何一個文化下的人,只要陷入高度的迫壓而無處可逃,他都有可能出現這種心理。

  雖然阿Q正傳的主角是阿Q,而他又常常被人形容為傳統中國人的缺點的活生生例證。但實際上,阿Q沒有這樣的複雜,他從來沒有甚麼「複雜的形像和思想意義」,他的心願很單純,就是希望可以有尊嚴地,像人一般地活著,尊重他作為人所擁有的權利,接納他為社會一份子。很多時候,他的行為是不必要的(例如在眾人面前戲弄小尼姑),有些甚至可能危險多於一切的(例如在局勢未定前宣稱他是革命黨),但他還是這樣做了。前者為的是渴望被眾人視他為團體一份子,後者只是希望籍此被人尊重,當自己是一個有尊嚴的人般去對待。他的願望在現代文明社會的標準來看是很微小而可憐的,但更悲哀的是他願望從來沒有在擁有五千年歷史的中國文明社會中得到實現過。

  阿Q無知無識,只是一個文盲,甚至本質上只是一個純樸直率,膽小怕事的鄉下年青人,他容或有錯,但他所犯下的錯誤,從沒有四週那些飽讀詩書的知識份子多。趙太爺的勢利無情,假洋鬼子的階級偏見,未莊人的助紂為虐,把總的只問利害不問是非,甚至最後圍著刑車那些觀眾的涼薄冷血,都比阿Q本人邪惡得多。

  最後,我們可以無休止地指責趙太爺把總假洋鬼子等人是人類的惡質渣涬──就好像過去百年來,我們無休止地將中國落後的責任歸咎於這些又或者那些個別的中國歷史人物身上──但這種指責是沒有意義的,如果不是同時有害無益的話。就好像阿Q用精神勝利法不是因為他本質有中國文化的錯誤部份,而是因為他受迫害而無處申訴處理而造成,只要他一日情況沒有改變,他就一定會繼續用這種方法自我安慰,這跟他個人品德性格關係甚微。同理,故事裏所有人物,他們未必天性邪惡,他們的錯誤行為或多或少是被其他問題所影響而所造成的。這不是說一個人所有行為都身不由己,所以他不用為自己行為負責,而是不搞清楚一個人犯錯背後的理由而光指責他犯錯,只是徒勞無功的行為。(改變中國社會問題, 必須要打破中國封建等級制度和改變農民受壓逼的社會地位)。



---------------------------------

  忽然發現,最後一句是不準確的,問題源由來自我們更深遠的儒家文化思想。

  只是當時太年少,還沒有把自己的想法更系統地整理好,沒有把問題看得更清楚。



|

0 Comments

Copyright © 2009 軌跡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by Laptop Geek. | Bloggerized by Falcon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