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
有時候,覺得很多感覺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覆的,例如孤獨。
我好像有一種奇持的「本能」,就是不讓人接近真實的自己,真正的自己。甚至這樣子做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根本毫無動機,毫無原因如此作。
我想必受傷太深了。
自覺與不自覺,再次和重覆,連我自己都覺得厭倦了。
唉。
怪不得那麼多人選擇了自殺,死亡真的有一種特殊的魅力和意義,因為它好像會為,所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提供了一個答案呢。
至少它提供了一個終止。
More......
有時候,覺得很多感覺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覆的,例如孤獨。
我好像有一種奇持的「本能」,就是不讓人接近真實的自己,真正的自己。甚至這樣子做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根本毫無動機,毫無原因如此作。
我想必受傷太深了。
自覺與不自覺,再次和重覆,連我自己都覺得厭倦了。
唉。
怪不得那麼多人選擇了自殺,死亡真的有一種特殊的魅力和意義,因為它好像會為,所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提供了一個答案呢。
至少它提供了一個終止。
More......
跟上一篇一樣,都是功課,哈哈
即使寫功課也好,我也很希望,能寫出自己的角度,觀點,特色,而不是搬字過紙的將他人資料塞進去。
雖然,功課其實就是那樣子的東西,塞得越漂亮,越豐富,你的成績就越好。
----------------------------------
「規模太廣,志氣太銳,包攬太多,同志太孤,舉行太大。當地排者,忌者、擠者、謗者盈衢塞巷,而上又無權,安能有成?」 康廣仁--
維新運動的失敗有很多理由。最主要的是握有真正實權的慈禧太后和其他守舊派的反對。他們是直接導致失敗的原因。
此外,缺乏政治上的同伴,光緒帝沒有實權,從政的經驗不足,做出錯誤的決定也是原因。
操之過急也是一因。
另一因是維新派的支持者不是官職卑微,就是書生論政,又或者太年輕,沒有足夠的政治威信,令官員們服從跟隨。
當維新的各種政令下達時,因為損害到很多朝中官員的利益,加上大家了解光緒帝並無實權,真正的控制者是慈禧太后,所以大多數官員都持觀望態度,對政令敷衍了事,並沒有認真執行。
推行政令的範圍實在太廣,而且有很多在當時都相當激烈,例如廢除科舉,本來是好事,但一剎那間令無數讀書求仕的平民白唸了書,自然失去支持。
又例如廢掉緣營,裁掉官方機構的冗員等等,用意很好,但當時失損害的官員也不可能認同。
權力是一種很抽像的東西。光緒可以說當時沒有實權,但如果他能按部就班,慢慢改革,求同存異。只要做出成果,慢慢他的政治聲望就會在朝廷中間建立起來,自然有一批支持他,認同他的朝中大臣。
到時候,慈禧即使想奪回權力,也必然會有她的阻力。
事實上,她明顯也不反對改革,即使光緒被幽禁後,她還是基於各種外交內患原因,容許不同程度的改革出現。(清末新政)
由此可見,她反對的不是改變,而是另一個東西,也就是光緒帝本人。
簡單來說,維新運動的最主要失敗原因,不是誰有實權,誰沒有實權,而是本來跟改革社會有關的政治革新,卻跟古老的,傳統的中國權力鬥爭拉上了關係。
起初光緒被推為皇帝,本來就因為他年紀尚小,容易控制之故,也就是,他很適合當慈禧太后的傀儡。
但人總會長大的,他並不願意一直只做個有名無實的統治者,這方面跟慈禧太后造成了激烈的衝突。
當然我們可以說慈禧權力慾太重,但其實中國宮廷環境,她一是權傾天下,一是失去權力,被血腥清算。這種環境下,這種企圖排除自己安插好的朝中黨羽的新政(例如廢緣營,合併官方機構,廢科舉同時等於改變朝廷錄取官員方法),太觸動她敏感的神經了。她有可能害怕,如果自己再不出手,下一個遭到「毒手」的人,就是她自己。尤其考慮到,她自己一直都垂廉聽政,光緒帝過去都只是傀儡假人,他有朝真正掌權,會不會懷恨在心,大施報復?
事實上,她的政治判斷是正確的,光緒帝有私下聯絡袁世凱,企圖利用武力推翻自己。而跟著事後的一切,也變成歷史了。
在當時中國(甚至今天的中國也可能是)的文化下,是不會有兩個權力中心的,只有勝敗,不會共存。要嘛慈禧放手權力,然後盼望光緒帝大發善心,既往不究,不對自己痛下殺手,要嘛就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保護自身和部下,親戚,黨派各人的安全。
而她選擇了後者。
也因此,在她過世的同時,她也派人毒死了光緒。(後世在光緒遺骨的頭髮中,檢驗出砒霜的成份,支持了這個觀點。)
這是很可悲的,但其實也是中國宮廷政治的情理之常。光緒帝年少氣盛,沒有好好跟慈禧溝通,只想一心一意推行新政。而慈禧也沒有超越環境的現代識見,發現在民主民明的制度下,權力分散也可以大家安穩並存。
結論是,比起有沒有實權,新政失敗的真正原因是它捲入了光緒慈禧之間的權力鬥爭之中。不然即使光緒再有權力也好,也只是令慈禧的打擊對像變更多而已,而死的,恐怕不會是單單的六君子,而是更多支持他的大臣,官員,人民。
More......
故事講述從前六十年代,有一位年輕英俊的美國醫生,他年輕美麗的妻子懷孕了。就在分娩臨盆那一天,卻出了意外,本來約好趕來的醫生朋友卻因風雪太大不能來,男主角醫生只好自己冒險,在自己的診所幫妻子接生。
醫生有一個美滿完整的家庭,他有高尚的學歷,良好的收入,自己的診所,安穩的居所,妻子不單漂亮動人,而且出身良好,談吐優雅,落落大方,一切都是那麼美好......現在正要為這個模範的家庭添上一名新的,小小的成員。
但命運卻在這一刻出現了轉變,誕下的雙胞胎。
一個是正常的,智力良好的哥哥,另一個則是妹妹,她......醫生只要一看她奇特的臉容,就知道這個女兒患有甚麼問題。
那是蒙古症,又稱唐氏症候群,也就是這女兒天生就是智障。
醫生無法承受這一切,想不到家族的詛咒也降臨到自己的後代──他自己的妹妹也是這病的患者,最後為了照顧她,全家過得很艱難,辛苦,貧困,父母也很早因此而死了。
對醫生來說,這一切好像在再次重演,命運的不幸總是要牢牢抓住他不放。
拒絕接受現實的他,做了一個以後一生都在後悔的決定。
他對當時唯一清醒在場的證人,他的護士說,你帶這孩子去孤兒院吧,我不想要了。
他妻子醒後,醫生跟她說,對不起,雖然是雙胞胎,但另一個女兒一生下來就死了,我會好好處理她的後事,把她埋葬。
這成為他人生以後最大的秘密,而護士抱走這女兒後,也失蹤了。
這個不存在的女兒,卻一直在這個家庭發生了強烈的影響,妻子覺得奇怪,為何連女兒最後一面,她都不能見?丈夫自從鬱鬱寡歡,心事重重,把心醫閉,把自己擋在外面。
兒子長大後,也無法跟這個想逃避自己罪過,而天天埋首在工作中的父親親近。
那女兒呢,護士不忍心,就把她當做自己女兒般養大,兩個人悄悄消失到另一個城市之中。女兒確實不聰明,很難照顧,但在護士的悉心照料下,也慢慢長大了。
有些東西儘管是不存在的,卻往往比存在的東西,更感覺到它的「存在」。
兩個家庭相安無事地各有各的軌跡,直到......
感想:
其實這故事,有一個很好的結構,很好的主題,但我覺得寫得卻不夠好。
基於機緣巧合,我買了這本小說來看。可能我對小說的要求很高吧,總覺得這故事帶著遺憾。
本身它有一個很好的開始,醫生陷入這種矛盾痛苦的生命道理,他以後怎樣活著,怎樣面對自己曾做過的事?單是想想,如果他跟女兒再次相遇時,兩人會懷著怎樣的感情,怎樣的互相看待,已是非常有劇情和力量的創作了。
可是這小說並沒有,男主角到意外身亡為止,他都沒有跟自己女兒相遇。
作者可能是位太太,她寫東西的時候,忽略了這部份,就是關於人的自我成長和改變的部份,而集中於家庭方面上的描寫。她是不認同女兒被放棄的,為了表示男主角做了大錯,於是給予他很多「懲罰」,例如父子不和,妻子外遇變心,有很多個情人。
我能明白作為一個女性,自然很否定這種行為,男主角這事上做得不完美,帶著自私,但他的出發點只是想保護自己家庭。此後他對妻子更付出,對兒子更友好,彷似去補救自己的罪過。怎樣看,他的所作所為,也比不忠貞,只想著自己的妻子,和事事叛逆,不尊重爸爸的兒子要好太多了。
也就是說,很可能男主角他的不幸跟他的行為根本沒有關係,即使他不放棄這女兒,他妻子早晚還是會勾三搭四,他兒子總是會忤逆反叛。
沒有足夠合理因果關係的故事,其實很難傳播道理。
畢竟,小說的人物和他們身處的世界,雖然是在紙上,但作者一寫下來,他們就是活的了,已不再受作者所控制。勉強主觀地去設定人
物和他們的際遇,只會更格格不入。
而且,也很可惜的是,作者沒有把主題定位在更高的地方,而只想到家庭就停下來了。
會不會更值得去看看,男主角會因為這件事怎樣改變?他能面對自己的過失嗎?他能最終走向美善,還是更墮落?
這些內容都沒有。就在男主角死後,每個人物出來說一些話,又記述一下他們後來的生活,像流水帳一樣講了快一百頁,故事就終於肯完結了。
或許這世界有太多很不好的故事和小說,這不值得遺憾。但遺憾的是這故事開始部份走向,本來是可以成為一本著名的小說,但後面卻浪費了,越寫越無力,乏味。
誠如書名所暗示,有時候不存在的東西,比存在的東西更惹眼,更影響人。這也可以套用它的創作,它的結構上,那個不存在的生命反思,那個不存在的主角和女兒相遇,那個不存在的重生,贖罪和補救過失,都令我不時想「如果這樣寫就好了」。
最後,一直在我內心低迴不已,久久不能消失的,是這些和那些不存在的東西,而不是那個女兒。
More......
Copyright © 2009 軌跡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by Laptop Geek. | Bloggerized by Falcon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