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海角七號到藝術創作

on 3/13/2009 03:24:00 AM in


  其實這是一部2008年很流行的台灣電影,很多人都看過了,我也不是寫影評,只是它給了我很多感觸,尤其是創作方面。
  看它時,第一點很感受到的,就是它是真正的像台灣,人和事,說話,風景,氣息,都充滿了真實感而不濫情,我能明白台灣人為何會喜歡它。


  前後我在台灣住了半年,這不是我一個討厭的地方。但我打開電視,看到的電視劇,跟我了解的台灣是兩回事,它似在講另一個世界。對於香港長大的我,倒是不覺得奇怪,因為香港的電影劇也是如此。
  在海角七號裡面,表現出來的,卻是未經扭曲的真實感情,那實在很有趣。
  中國人是很會做生意的一群人,他們或多或少以此自豪。這件事也令我深思(畢竟我對經濟學也很有興趣),排除了甚麼藝術追求之類的東西,純綷在金錢追求上,中國人在大眾藝術方面,採取的手法是不是最能賺錢?
  海角七號的做法,其實跟那種安全的,保證「賣座」的方程式並不相同(中國人很愛追求這種方程式),它用很多人物的短故事穿插一個主線,其中不時朗讀七封從前的信。
  基本上,計算上的愛情片不會那樣寫,那太老土了,還講二次大戰以前的事幹嘛?而且其他人物老中青都有,又沒有明星臉(有趣是,他們其實全部都是音樂人),這種電影怎會賣座?沒有大量明星,沒有帥氣的服裝,沒有設計浪漫的愛情,甚至沒有愛情片一般都有的東西。
  那就是主角的死黨朋友。
  在寫故事方面,過去可說是千篇一律的,死黨的用途,就是製造氣氛,拉近男女主角的關係,甚至深奧一點的,就是給男女主角解說自我的機會。(例如對死黨講出自我心情等等)
  但這個故事在平淡的表面,使用的創造故事手法,卻很技巧。它不用那些已用到濫的舊方法,而用自己的方法去說故事。
  事實上,那是一大堆小人物的故事,作者想寫的,是那一個傳統的小小台灣,其實地方才是真正的故事主角。要表達出地方,就要寫人,但只寫一個人卻流於片面,寫一堆人又顯得複雜。於是就找一個主角去把所有人物串連起來。
  在創作上,那是相當明智的,做藝術小說的人,往往有時候對細部做得太深入,令主題不清晰。但相反,如果我們做得太淺,又會缺乏劇情。
  於是作者就會選擇這種人物交織的手法,很交錯地將所有人的小故事連在一起,那種做法其實很有技巧和考慮的,每個人的小故事加在一起,就不會顯得單薄,也不會像太在意寫一個人,而顯得顧此失彼。作者也安排把所有人不時跟其他人物相遇,而很側面地寫出每份人心。
  例如,那個粗魯的交通警察勞馬,在火爆的背後,他那份溫柔的心,作者不會像其他人般,配上濫情陳俗的音樂,叫他自言自語朗讀出來,而使用劇情場景,他在宴會上喝醉了,看到人就拿出錢包裡的照片,說這個就是他老婆魯凱公主了,如果看到她,請叫她回來吧,他已不再做危險工作了。
  那種男人的哀怨和思念,用說話去講,就太假了。作者就是用了一種很真實的方法去感受生命,表達人物。
  又例如安排他到海邊,遇到那個只有十一歲的小女學生大大,又講那種大家都聽過很多次的話。平日老成看不起他人,對何事都不屑一顧的她,卻溫柔默默地在他額上吻了一下,然後他就哭了。那也是寫得很好的一幕,描寫她那種早熟而心靈的內在,那種不是冷漠,而是熱切融化一切的心,作者也不用要她朗讀,就是這麼的一幕,就表達了。
  題外一下,我很喜歡這個配角。我小時候就是像她那種死小孩了,一副臭臉,不言不語,彷似活在一個他人都看不到的另一世界。只可惜童星太難有好演技,看得出導演避重就輕,儘量對她的描寫都淡淡的,不會太深入,免得做出來的效果不好。
  那等於甚麼?等於其實這電影不是甚麼巧合,碰巧,偶然擊中觀眾內心而大賣,而是作者(這裡叫導演)是真正有實力的人。他竟然用那麼淡淡普通的筆法,去建構一個如此多線複雜的故事。

  看維基百科,這電影大賣5.3億台幣,我想那是其他電影公司無法預料到的。因為導演魏德聖似乎一直尋找資金有困難,最後通過政府機構協助,向銀行做私人借款2000萬才能開拍。
  不會投資,就是認為不會賺錢,所以電影公司都對他搖搖頭。但問題是,後來真的大賺了,討論商業時我只愛講事實,事實就是他們的判斷和做生意是錯誤的,不是行得通的。
  從很久以前開始,人們就講,藝術和商業不能共存,所以老闆們,做決策的中層都拒絕藝術,說它是不能賣錢的東西。
  問題是他們自己的東西又何曾賣錢?結果觀眾讀者選擇「入口」外國藝術作品。看的是日本漫畫,韓國電視劇,美國電影。好了,跟著那套所謂現實的經營哲學又何曾賣錢了?還不是一樣半死不活?
  這是一個好問題。
  我不了解電影導演魏德聖的人生,原來他四十歲了。海角之前,只有在七年前拍了一部五分鐘的預告片,只求有電影公司肯注資拍攝。(當然結局是沒有了)
  那真震撼,原來那是他的第一部電影呢。
  四十歲的人生,在之前的三十九歲,是不是一直被視為某個才華平庸,一生注定無成的藝術者?他是怎樣活過來的?那麼有才華的人,他痛苦忍受了那麼多年的冷待,心境又是怎樣?
  在處理藝術和商業關係時,我覺得現在的做法是行不通的。那些能做決定的人,它叫老板又好,叫電影公司負責人也好,叫出版社編輯也好,他們的做法是無法賺到錢的。當他們講,主流是這樣,那種這種題材不會在香港台灣中國大陸賣錢時,外國相同的另類題材卻在中國人地方賣錢,那應該怎樣解釋?然後他們臉不紅氣不喘地修正一下,要求藝術者又去做相同的模彷東西,繼續堅持相同的理論。因為往日的另類,今日又變成主流了,主流當然我贊成,我一定投資。
  簡單而言,他們對事件解讀是,藝術者在偶然之下,發現了能生金蛋的母雞而已,而不是在藝術商業化方面,自己出了問題。
  我頗肯定,自從海角七號大賣後,電影公司的臉就變了,以後對投資本地鄉土氣息的愛情電影,一定手鬆了很多,甚至主動要求,非這類不拍,然後一堆模彷的又出來,他們希望又掘出另一個魏德聖。
  其實藝術就像吃東西,看似人們習慣吃相同的東西(我只習慣吃飯,無飯不歡,因為我是中國人),但深層我們都追求獨特與別不同的口味。也就是說,不是台灣鄉土真實愛情電影賣錢,而是創造性和獨特能賣錢。
  不是說,獨特的東西就一定是好的,而是好的東西,一定有其獨特之處!
  對藝術商業化的理解,以為群眾只是一群喜惡難測的精神病患,今天流行A就一窩蜂A,明天流行B就一窩蜂B,其實是錯誤的。雖然觀眾讀者口味不一樣,每個世代,甚至某幾年,熱衷的東西都不同,但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喜歡追求獨特不同的東西。
  讀者不是群被飼養的豬,喜歡一直被餵食相似的東西,不論你的食物經過多少精密計算都一樣。
  在現實面,我能理解老闆恐懼把一大堆錢扔到不知名的人手上亂舞,拍出一堆屎怎麼辦?
  那其實不用害怕,因為必然有人拍出一堆屎來,那是注定的。
  在一些高風險的行業,例如探採石油,公司都採用一種方法去平衡風險。好像說,如果探採的土地有石油的機率是20%,那麼我同時開探五個好了,機率上會給我一個成功的機會。
  做藝術也是如此,誰說你應該把所有錢投資在同一個計劃上面?你把資源分散到一大堆不同的藝術者上,自然有好的作品能跑出來。
  至於不好的作品,那是注定必有的,你害怕有壞作品,就不能找出好作品。
  而不是像現在那種,冒死100%堅持有石油才肯去探。那其實行不通。
  第二點是主題選擇上,唸商業的人講一大堆甚麼市場分析,心理結構,調查喜好。這些我也會,我也懂。但藝術不是科學,你相信你分析出來的結論而要求藝術者做相同的東西,表面上是萬無一失的穩賺。
  問題是,沒有好作品是必定不能賣大錢的,而勉強藝術者去做某一種作品,他也一定做得不好。
  藝術者本身不是研究市場的人,但當他是藝術上的製造者時,他過去現在甚至未來,必定同時是一個藝術的承受者,那就是他必定同時是個讀者(如果他是作者),觀眾(如果他搞電影),又或者聽眾(如果他搞音樂)
  那等於甚麼意思?意思就是,藝術者本身必定有著一種獨特的直感,令他感受有甚麼是新鮮的,好的,能感動人的,有趣的。
  如其多番計算,不如在風險平衡上做好計劃,然後在有限損失的前提下,讓藝術者放手一搏。

  當然問題又會變成,為何藝術市場上的公司們,都會過去選擇那種其實不賣錢,只能吊命半死不活的方法去營商。那極度有趣,因為外國明明有一大堆成功例子,為何本地的出版社也好,電影公司也好,還是執迷不悟?
  最合理的解釋是他們不相信本地有人材,他們不相信本地能做出賣錢的東西,他們會花錢去買外國小說的版權然後翻譯做中文,但卻不會投資在本地的藝術創作群。而得不到機會的藝術創作群,不能靠它維生,自然更令技巧低落。(早轉行了)
  成因很複雜,但同時很有趣。某方面,我其中一個身份就是個失意的創作者,跳開一點去看,我比較想知道,在商業計算上,我為何屬於不值投資的一個?對經濟學異常熱愛的我,一直都很想把自己解剖。
  這問題我仍在深刻思考中,我直感答案一定在中國人的傳統文化裡面。

More......


|
8

一︿一

on 3/04/2009 09:01:00 AM in



  我發現,我最多的表情就是一︿一
  我真的都是這臉孔居多,一副臭臉。
  想想也真有趣,對我來說,維持笑容是困難的事吧,一不留意,我就回到臭臉了。
  對很多人來說,反而長時間擺臭臉比較難吧,哈哈。


  不知道為甚麼,我就是無法平日笑得出來。對鄰居來說,我應該是個把帽子壓低,把臉別過去,不跟人講話的怪人吧。
  我真的是個容易不快樂的人,我開始醒悟那是傻瓜的。
  在這個短暫的一生裡,我可以為無數事情而不快樂,但快不快樂,生命還是流過了。
  雖然我已經變得不會笑,但至少我不想心情還是那麼糟糕。
  學校的事,回心一想,令我煩惱的,並非學校,而是我那份太熱切的期望之心。
  我考得還可以,但跟最好的那群人還有距離。我卻希望能進去最好的一群大學,自然會有壓力了。燃燒我的,不是環境,而是自己不相稱的野心。
  這不是學術問題,考試從來都跟學術關係甚微,但這階段的考試,就是如此。我有拿過800分,也有拿過580,更低的520也有。(我的英文作文就是520)
  那等於甚麼?580分是高是低?其實屬於最好的1/4了,而520,也屬於一半以上。作為一個完全在中文世界長大的中國人,我卻比一半美國考生成績好。其實它不是很低分。
  如果沒有那種野心,一般人一定會很快樂的,因為他們得到的成績已足夠唸書有餘了。
  但我卻沒有那種快樂,如果我是不快樂的,那在我之下的3/4或1/2,是不是也被剝奪了快樂的權利?
  我明白到,考上了名校也是無分別的,畢竟書還是要唸,唸得不好,名校又有甚麼用?唸得好,你早晚也會在名校。
  現在唸名校,其實也只是多交學費而已。
  但我懷著一種不好的東西,就是一種對生命的憤恨。
  在職場上,有時候女上司比男上司難相處得多,只因為女上司她們的人生往往感受到不公平,被排擠。於是她們更竭力地證明自我,對他人的批評,意見,想法特別敏感。她們拼命想證明,自己從來都不比男人差。
  我也是一樣,多年以來的艱難,小時候的輟學,社會的難處,寫作的困境,還有不幸的愛情關係,我總是變得,不自覺地變得,想向那無影無蹤的命運報復,我憎恨它,我想證明我可以擁有更多。那種憎恨也埋沒了我的視力,我渴望得到很多東西,而不察覺我所擁有的。
  而名校也一樣,我只是想證明甚麼而去做,而其實我無需證明任何事。
  我常常都在思考,愛和恨,那一種推動我更多。總之它們就交纒在一起,令我跟它們一齊起舞。

  如果我能放下那種無意義的野心和虛榮心,認真地看到,我將要到一個新的地方開始一個新的生命,我可以追尋藝術和學術直到我死去那天,我就會明白到,我其實是多麼幸福,而生命其實是多麼美好。

  PS一下題外,有一間大學來信說,因為我交的文件不足夠,取消了我的申請,但其實我都寄了去的。像往常一樣,我自然不快樂了,但我又在思考,為何我的快樂總是那麼快被奪走?那間大學不是我很想進的,比它差的我也無所謂,相反如果它肯收我,比它好的也一樣會。
  那麼,我不快樂甚麼?好吧,想想看,應該是錢,報名費加各種雜費,用了我一百多美元,應該足夠不快樂了吧?
  然後我搖搖頭,苦笑了。果然生命中沒有東西是安全的,人們要傷害你總是可以的,例如奪走你的錢。


More......


|
2

困籠

on 3/02/2009 04:06:00 AM in



  因為想增加使用英文的機會,近來我都在玩一個英文的網路遊戲,說話溝通的對像都是外國人。
  這已不是我第一次如此了,但是卻是我多年後的第一次。
  遊戲永遠不老,老的是人。從前很瘋外國遊戲的時候,已經是很久之前了。


  多年後,卻發現,最刻骨銘心的電玩記憶,卻是來自那時候。
  曾經有一個科學報告,講述人們的行為,是取決於自我認知。心理學家安排英俊美貌和醜陋的人一起玩線上遊戲(好像是Second Life),好看的人分配到貌醜的人物,而不漂亮的人非常美麗的遊戲角色,然後記錄他們的遊戲行為。
  很有趣地,發現再美貌自信的人,扮演貌醜角色時,真的變得缺乏自信,怯於溝通,畏首畏尾。相反,醜貌的人卻顯得積極,主動,外向,完全跟兩者的現實表現反過來。
  http://www.time.com/time/health/article/0,8599,1739601,00.html

  如托爾斯泰曾經在戰爭與和平後記中所說,人類看似是自由,卻困在不同的牢籠中。我們的行為,早已被我們擁有的條件,自我認知等等決定了。

  打英文電玩的我,也有這種有趣感覺。
  如果不在這裡認識我,不靠小說而知道我的人,例如說,在線上遊戲中遇上我的話,他們都會發現我是個非常幽默好笑的人。舊中學同學也會如此覺得,又或者是新認識我的女生。
  不知何解,我不會在網誌說笑。
  很有趣地,因為我英文能力比不上我的中文般洋洋灑灑,在那裡,我變得沉默,變得不愛講話,也不會說笑,因為我知道我做不到。
  也就是說,我變成了另一個人,跟平日在中文電玩中不同的我,也跟這裡不同的我。在這裡,我可以很自由地表達我的思緒和感性,在英文世界,我只能做到表達意思。
  我彷如困在一個牢籠之中,我無法再做喜歡的自己。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經驗,像那些曾經運動很好,最後卻意外結束生涯的運動員。(例如Jay Williams)
  在失去的同時,人才會明白,我們是甚麼,和擁有甚麼。這是我多年前的經驗,現在也再體會到。
  我知道,只要我繼續走下去,有天我的英文在辯事說理方面,有我中文的能力,但至少今天還沒有的時候,我看到了另一個自己。
  也因此,我對生命總是沒有人們那麼大的信心。如果用結果論去看,人生是看不出意義的,那是一場注定你最終要輸光籌碼的賭博。我們只能從這個過程中,找出屬於我們的意義。
  近來最深刻的是,我想對媽媽更好,那也是我追求的另一份意義吧。


More......


|

Copyright © 2009 軌跡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by Laptop Geek. | Bloggerized by FalconHive.